晨曦微露,当第一缕阳光洒向西山区的青石巷,子羽堂中医诊所的铜炉已升起袅袅药香。这缕混合着当归、黄芪与艾草的气息,不仅是传统中医的符号,更是一位医者三十余载坚守的见证。他,就是牛犇,一位用仁心仁术在新时代续写岐黄传奇的中医人。
一、药香里的童年,荆棘中的花开
1973年,牛犇出生于甘肃天水甘谷县的中医世家。祖父的医书、外祖的道医符咒、母亲为乡邻推拿艾灸的身影,构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五岁时,他便在药房里嬉玩,嚼食中药根茎以辨其性味;初中时已能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为同学诊疗小疾。这份对中医的热爱,如同埋在心底的种子,在药香的滋养下悄然生根。
然而,命运并未给他一条坦途。1992年高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拮据,他与大学失之交臂,只能南下广东打工。即使在流水线的轰鸣中,他也未曾放弃中医梦 ,半工半读考入甘肃中医学院。机缘巧合下,他得遇李可老中医指导,后又随贵州苗族陈医师游医粤闽赣黔桂,在岭南湿热之地与中原厚土间,背着药篓踏遍青山,辨识草药、学习正骨,将书本上的文字化为指尖下的真功夫。
二、悬壶济世路,仁心渡苍生
2000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牛犇在江西宜春挂出医馆牌匾。创业初期,质疑声不绝于耳。曾有位子宫出血的妇人被儿子搀扶着来看诊,旁人嘀咕 “嘴上没毛的郎中能顶什么用”,但牛犇以三阴交配隐约白穴施针止血,辅以四物汤调理,七日后患者面色红润登门道谢。
这一战,让他在山乡站稳了脚跟。
2007年,母亲确诊宫颈癌晚期,医院宣判 “最多只剩四个月”。牛犇毅然摘下医馆招牌,回到甘肃老家。他翻遍典籍,以补中益气汤、八珍汤等化裁加减,结合针灸调理,竟将母亲的生命延长了八年。“当孝心化作望闻问切的执着,药香里便有了超越生死的温度。”
这段与死神赛跑的经历,成为他从医路上最深刻的修行。
此后,他辗转天津、北京等地坐诊,凭借精湛医术登上央视《发现之旅》栏目,事迹被收录于《影响力品牌》《铸梦新时代》等刊物。2022 年,因疫情影响与家庭团聚的渴望,他来到昆明创办 “子羽堂”。
尽管初来乍到,但他用疗效说话 —— 黑龙江 77 岁老人下肢静脉曲张血栓,医院要求 30 余万手术费,他针药结合加刺络放血,两月后患者行动自如;64 岁老妪患蛇串疮,公立医院治疗月余无效,他以银针围刺、拔罐放血,20 余日便痊愈…… 类似的医案,在子羽堂的病历本上不胜枚举。
三、守正创新,让中医智慧照进新时代
在西医标准化诊疗席卷而来的时代,牛犇始终坚守中医的核心价值。他认为,中医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 “天人合一” 的生命智慧。当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中提取青蒿素获得诺奖时,他更加坚信:“中医的现代化不应是削足适履的西化,而应是让古老智慧与当代科技平等对话。”
2008年,牛犇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如同为传统中医打开了一扇与现代医学体系沟通的门。他善用经方,却不拘泥于成法 —— 或汤药独处,或针药结合,或刺络放血,诊疗手段灵活多变。在他看来,“君臣佐使” 的配伍精髓、“望闻问切” 的辨证智慧,才是中医的灵魂。如今,他更致力于中医传承,虽目前仅有身为军医的儿子继承衣钵,但他计划搭建平台,召集有志青年,让中医薪火相传。
四、子羽堂的晨雾,照见未来的光
清晨的子羽堂,牛犇抓握戥子的手沉稳有力。药斗里的当归、川芎在晨光中闪烁,银针在他指间泛着微芒。“未来三年,要让每个走进子羽堂的人都带着希望走出去。”他研磨着野山参,粉末簌簌落进青瓷研钵,如同时光在碾碎昨日的遗憾,也在铸就未来的希望。
墙上,患者赠送的锦旗 “妙药针灸除病痛,丹信圣手保安康” 格外醒目。这不仅是对牛犇医术的肯定,更是对中医文化的信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子羽堂的药香如同一剂安神汤,提醒着人们: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冰冷的仪器数据,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医者仁心的温暖呵护。
当夕阳西下,青石巷的影子被拉长,子羽堂的铜炉仍在燃烧。那缕升腾的药香,正如牛犇的初心,在新时代的长河中静静流淌,照亮着无数患者康复的道路,也照亮着中医传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