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财经观察网,财经观察,事无巨细!

东方空间再陷履约危机,商业信任遭质疑

资讯

作为深耕商业航天领域多年的老兵,最近圈子里最炸锅的事,莫过于东方空间这波操作——前脚刚扛过创始人姚颂离职的震荡,后脚就敢单方面撕毁已经具备出厂条件的发射合同。这事在卫星研制、发射服务的小圈子里已经传疯了,不少同行私下都在感慨:"这样的操作,给整个商业航天带来不好口碑和影响。"

从"国家队光环"到"履约失信":掌舵人的迷之操作

据悉,东方空间的实控人可不是一般人,目前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圈内都知道他是前国家某型号总师,还曾上过《开讲啦》栏目做主讲嘉宾。当时不少人还觉得,有这样的背景坐镇,或许能给这家估值60亿的独角兽注入更多资源,毕竟商业航天想走好,既需要资本加持,更需要懂技术、懂合规的领路人。

但这次终止中北大学一号卫星发射合同的操作,直接让业内看傻了眼。据核实,这份合同是去年四季度签订的,双方早已完成技术对接、排期确认,甚至卫星都已经完成出厂测试,就等按计划进入发射序列。中北大学团队为了这颗卫星,从载荷研发到整星集成,投入了中北大学团队不少心血,这不仅是山西首颗高校自研卫星,更是省内商业航天的"破冰之作"。

"签合同时说得好好的,说‘国家队’背景最讲信誉,结果临发射前突然通知终止,理由让人莫名其妙,完全脱离行业的实际操作情况。"一位接近中北大学卫星团队的朋友跟我吐槽,现在团队只能紧急联系其他发射服务商,但重新排期至少要等半年以上,错过最佳发射窗口不说,前期投入的百万研制成本有可能打了水漂。

两次震荡背后:60亿独角兽的信任裂痕

这已经不是东方空间第一次引发信任危机了。去年年底创始人姚颂突然离职时,圈内就有传言是得罪了实控人的闺女(东方空间高管之一),但当时公司对外宣称是"正常人事调整"。现在看来,或许从那时起,这家公司的管理逻辑就已经偏离了商业轨道。

商业航天的核心是什么?是"商业"二字。发射服务不是国家任务,讲究的是契约精神。一颗卫星从研制到发射,涉及设计、制造、测试、保险等十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影响的都是整个产业链的信任。就像我们圈内常说的,"一次成功的发射靠技术,一百次成功的合作靠信誉"。

更值得玩味的是,东方空间作为国内较早拿到大额融资的商业航天企业,其投资方不乏知名机构。这次单方面违约,不仅让卫星方受损,其实也在消耗股东的信任。有投资圈的朋友透露,最近已经有LP(有限合伙人)在打听东方空间的真实经营状况,"连基本履约都做不到,后续募资怕是难了"。

行业警钟:当"国家队思维"撞上商业规则

这事最让业内揪心的,是它可能撕开的信任缺口。商业航天这几年看似火热,实则仍在爬坡阶段。上游卫星研制方多是中小企业或科研机构,下游发射服务商掌握核心资源,双方的合作全靠合同约束。一旦头部服务商带头违约,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卫星方会要求更高的履约保证金,发射商则可能提高报价,最终推高整个行业的成本。

有位做卫星通信的老板跟我算了笔账:如果发射合同履约率从90%降到70%,他们就得在备份方案上多花30%的预算。"本来商业航天的利润就薄,这么折腾下去,小公司根本活不起。"

更关键的是,东方空间新任掌舵人的"国家队"背景,曾被视为行业优势——懂政策、通技术。但这次事件暴露的问题是:当“家长式”行政决策思维嫁接到商业公司,"一言堂"式的决策很可能无视契约精神。圈内已经在讨论:"难道商业航天也要搞‘拍脑袋’决策?"

尾声:信任碎了,谁来捡?

中北大学一号卫星还在找下家,东方空间的发射架依旧矗立,但商业航天圈里那层看不见的信任薄膜,已经被撕开了一道口子。我们这些从业者每天都在盼着这个赛道能真正崛起,盼着中国的商业航天能像SpaceX那样靠信誉和实力立足全球。

但现在,我们更想问一句:当60亿独角兽都敢拿契约当儿戏,当"国家队"光环成了违约的挡箭牌,这个行业的信任基石,还能靠什么来维系?

 

免责声明:本稿件内容由当事人提供发布,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及媒体无关,如有侵权或不实信息可提供材料联系平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