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简称“社投盟”)主办的“2025 湾区可持续绿色金融论坛”于深圳国际低碳城盛大启幕。
本次论坛以“金融向绿,世界同行”为主题,广泛邀请政府代表、行业领袖、企业高管、专家学者出席,并联合合作伙伴 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中国高端时装品牌ELLASSAY 歌力思及同名男装品牌 ELLASSAY HOMME 歌力思男装、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深圳)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媒体新浪财经、中国基金报、全景网、首席访谈,支持单位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华南环境及安全管理协会,与社投盟会员及各界盟友共创共享,为湾区乃至全国的双碳转型注入新动能。
海纳百川慈善信托发起人、千秋百世咨询和远识全球家办创始人康朝锋发布了社投盟与远识全球家族办公室、千秋百世咨询联合编撰的《中国家族可持续传承的新挑战和解决方案初探》。在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大多正处于或即将迎来首次传承的重要阶段,该研究旨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经验,探索契合中国本土的家族可持续传承系统性路径,以及新的思路与实践方案。

图|康朝锋先生发布报告成果
家族传承研究背景
当前,中国民营企业普遍进入首次代际传承的关键阶段。2022年新财富500强富人榜显示,82%以上的上榜企业家年龄超过50岁,而麦肯锡预测超过60%的中国家族企业将在传承过程中消失。家族企业传承已不仅是家族内部事务,更成为关系经济稳定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公共议题。
在地缘政治冲突与产业技术升级的背景下,企业面临供应链合规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压力。内部治理方面,大部分创一代尚未建立有效的家族沟通机制,缺乏定期会议制度,决策过程仍以个人意志为主导。本次报告问卷调研数据结果显示,65%的二代继承人表示个人兴趣与家族期望存在显著冲突,价值观差异导致的“狼性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碰撞,成为传承过程中的重大障碍。
国际传承案例启示
通过对国际家族企业的研究,成功案例显示出清晰的共同特征。洛克菲勒家族通过价值观转型和制度安排,实现了产业跨越与财富传承;罗斯柴尔德家族凭借全球化资产布局,在地缘政治动荡中保全核心资产;杜邦家族则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和持续研发投入,完成业务转型与代际交接。
失败案例同样具有警示意义。沙逊家族因价值观缺失和制度薄弱而迅速衰落;范德比尔特家族因治理缺陷陷入内斗与挥霍;王安家族则因技术保守与传承方式不当而错失发展机遇。这些案例表明,文化、制度、能力任一维度的短板都可能导致传承失败。
中国本土实践探索
中国家族企业正在探索多元化的传承路径。美的集团通过“传贤不传子”与慈善基金会实现平稳过渡;万向家族运用慈善信托在保留控制权的同时化解道德风险;蔚来汽车创新性地设立用户信托,构建开放治理模式;碧桂园则通过家族信托和基金会实现风险隔离。
然而,部分案例也暴露了共性问题。娃哈哈的传承争议凸显了规划滞后、共识不足与治理缺失三大痛点。本次报告问卷调研数据结果显示,仅15.38%的家族建立规范治理机制,69.23%的二代认为创新受阻,反映出代际沟通与权力交接的深层次矛盾。
传承解决方案展望
基于研究发现,成功的传承需要在三个维度协同推进:文化上实现从“传财”到“传神”的转变,发挥慈善的纽带作用;制度上建立现代治理体系,善用信托与基金会等专业工具;能力上建立系统培养机制,在风险可控范围内赋予二代决策自主权。
家族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研究团队建立了文化、制度、能力的三角分析框架:文化是传承的灵魂,制度是传承的骨架,能力则是传承的肌肉,三者缺一不可。中国家族企业正站在现代化传承的历史节点,虽然挑战艰巨,但通过构建适合本土的传承体系,完全有能力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成为中国经济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