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财经观察网,财经观察,事无巨细!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湾区对话:“资本向绿”再提速,共绘湾区绿色生态新图景

资讯

10月28日,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简称“社投盟”)主办的“2025 湾区可持续绿色金融论坛”于深圳国际低碳城盛大启幕。

本次论坛以“金融向绿,世界同行”为主题,广泛邀请政府代表、行业领袖、企业高管、专家学者出席,并联合合作伙伴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中国高端时装品牌 ELLASSAY 歌力思及同名男装品牌 ELLASSAY HOMME 歌力思男装、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深圳)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媒体新浪财经、中国基金报、全景网、首席访谈,支持单位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华南环境及安全管理协会,与社投盟会员及各界盟友共创共享,为湾区乃至全国的双碳转型注入新动能。

在关于“资本向绿,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建设”的主题对话中, 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零碳金融解决方案中心总监邓璐璐作为主持嘉宾,邀请到深圳农商银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助理王宇龙、微众银行产业及绿色金融部总经理助理赵栩、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绿色金融创新中心总经理段怡然、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副秘书长孙旭 、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可持续投融资项目总监李晓真,共同探讨了“资本向绿”的实践路径与生态协同战略思路,分享了过去一年各自领域在战略方向与目标上的应对与调整,并展望了AI在绿色金融中的赋能潜力及未来应用前景,旨在助力湾区构建高效、可持续的绿色金融生态体系。

图|湾区对话二

战略迭代焕新:绿色金融实践新动向

在国家绿色金融支持范围持续拓展、风险管控要求不断升级的大背景下,各机构正结合自身定位,对可持续金融的战略方向与目标持续优化,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活力。

深圳农商银行作为深耕本土七十余年的金融机构,始终将绿色金融置于战略高地。王宇龙表示,面对未来高达 487 万亿元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银行在组织架构、制度体系、数字化支撑、产品创新和自身低碳实践等方面持续深化布局——从设立绿色金融发展委员会,到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推出“降碳贷”“光伏贷”等特色产品,并探索总部大楼碳中和路径。截至 2024 年,深圳农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超 244 亿元,增幅超过 46%,形成了以绿色金融为核心的可持续增长模式。

微众银行则立足数字化优势,探索普惠绿色金融的新路径。赵栩指出,微众银行始终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为长期目标,重点服务小微企业的绿色融资需求。自 2024 年起,银行启动绿色数智化项目,通过绿色企业智能识别、证明材料上传智能引导、绿色客户挖掘等功能,提升绿色贷款的普惠可得性,并计划与专业机构联合制定绿色普惠贷款认定指南,填补行业空白,推动绿色金融从“高端专属”走向“普惠共享”。

作为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单位,段怡然分享了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三大进展:

一是推动绿色标准国际化,发布我国首个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行业标准及相应的“湾区标准”,并推进国际标准提案;二是完善绿色低碳转型数据产品,升级中债 ESG 评价体系与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实现绿色项目环境效益的可量化与可追溯;三是深化智库研究,拓展转型金融、社会责任债券、生物多样性债券、债券绿色程度评价等领域,为监管与市场提供前瞻性洞察。

在地方层面,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始终是推动政策落地与生态协同的重要力量。孙旭介绍道,协会围绕推动《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落地及大湾区市场合作创新两大核心方向,协助政府制定制度标准、运维深圳绿色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并持续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环披及能力建设工作。目前,深圳已出台二十余项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法规及扶持政策,覆盖绿色金融、 ESG、蓝色金融等多个领域。她表示,协会将重点聚焦城市双碳战略下重点行业的低碳转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ESG投资,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及产业绿色发展等领域,推动深圳绿色金融纵深发展。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作为全球性智库,在国内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等四大区域,围绕气候能源、可持续城市、食品与自然资源、可持续投融资四大领域开展工作。李晓真指出,“十五五”是绿色金融深化发展,推动重点行业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期。WRI正通过“双向赋能”推动金融与行业融合:一方面赋能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国内机构合作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开发企业碳减排目标设定(CRTT)工具,帮助企业制定转型规划,辅助金融机构评估企业转型进展,促进转型金融标准落地;另一方面支持金融机构自身转型,在气候风险管理、碳核算及信息披露等领域提供专业支持,通过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和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等平台,开展国际经验交流分享,助力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

破局提质增效:生态构建与 AI 赋能新路径

针对当前绿色金融发展中信息不对称、成本较高、风险识别难等瓶颈,嘉宾们从生态协同角度提出关键举措,并结合 AI 技术为绿色金融 “提质增速” 展开了解决方案的探讨。

王宇龙提出,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需同时夯实生态基础与技术支撑。一方面,建议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及专业组织间的定期互动机制,强化区域交流与经验共享,构建跨界智库体系,为行业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建议审慎引入 AI 技术,在绿色项目识别、碳市场交易等领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他也提醒,要防范AI能耗增加带来的“依赖陷阱”,在创新与可持续之间保持平衡。

赵栩则从小微企业视角出发,强调构建绿色金融生态圈的重要性。他建议通过整合政府、园区和金融机构资源,建立绿色数据库与知识库,打通中小企业绿色融资信息通道。在AI 应用方面,他介绍了微众银行的三项探索:以数字人进行绿色金融知识科普、利用 AI 画像精准识别绿色客户、通过 AI 动态监测实现贷后风控,推动绿色金融更普惠、更精准。

结合债券市场、金融基础设施的定位,段怡然提出应充分运用 AI 赋能绿色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从项目筛选到绩效评估提升透明度与效率。同时,她建议深化AI在碳核算、信息解析等领域的应用,并探索绿色债券与数字金融结合,结合“五篇大文章”政策导向和区域特色举办绿色金融活动,展示典型案例形成行业标杆,扩大绿色金融“朋友圈”,形成更具开放性与活力的生态体系。

孙旭表示,协会在绿色金融发展中承担“政策翻译官”“资源连接器”“场景孵化器”

的角色。她强调,政府及市场端均应强化AI 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推动环境相关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助力精准识别绿色标的;同时金融机构也可利用AI技术赋能绿色金融业务全流程管理、激活绿色金融业务的新场景”,降低“人工依赖”程度,实现效率与精准度的双重突破。

从国际智库的角度,李晓真认为,绿色金融生态建设需兼顾“引进来”与“走出去”。应推动国际方法学工具本土化应用,参与国际标准更新,提升中国在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同时积极开展中国创新实践的对外合作交流。以深圳“降碳贷”为例,通过碳账户平台为抓手,以数智化赋能绿色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减排行动。在她看来,绿色金融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将助力产业链智能化、绿色化与协同化发展,为亚太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从地方银行的本土深耕到国际智库的全球视野,从基础设施的标准搭建到行业协会的资源链接,对话中各嘉宾分享了其在绿色金融战略升级中的扎实实践,也明确了 “生态协同 + AI 赋能” 的破局路径。未来,随着多方协同深化、技术创新落地,资本向绿的道路将更加畅通,湾区绿色金融发展将迈向新高度,为全国绿色金融实践提供新  “湾区样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