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以下简称“社投盟”)主办的“2025 湾区可持续绿色金融论坛”于深圳市龙岗区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盛大启幕。
本次论坛以“金融向绿,世界同行”为主题,广泛邀请政府代表、行业领袖、企业高管、专家学者出席,并联合合作伙伴 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中国高端时装品牌ELLASSAY 歌力思及同名男装品牌 ELLASSAY HOMME 歌力思男装、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深圳)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媒体新浪财经、中国基金报、全景网、首席访谈,支持单位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华南环境及安全管理协会,与社投盟会员及各界盟友共创共享,为湾区乃至全国的双碳转型注入新动能。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深入解读了中国2035年NDC“双覆盖”目标的量化涵义与机制创新,从“目标-政策-市场-产业”的完整逻辑链,为金融与气候治理的协同落地提供了前沿指导。

图|柴麒敏先生做主旨演讲
全球气候治理进入“临界点”阶段,低碳转型成经济理性选择
柴麒敏指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由“变暖”进入“沸腾”阶段。根据《全球临界点报告(2025)》,16 个重要的气候临界点,其中有 6 个已在可能被触发的危险地带,珊瑚礁生态系统更是出现不可逆转的退化,气候风险正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类生产生活。“从经济学的稀缺性来讲,临界点下的碳排放空间正成为新的发展约束。”他提到,如果全球社会选择消极应对,到本世纪末将造成约 1266 万亿美元损失;而积极采取气候行动,每年投资约 9—10 万亿美元即可显著降低负面影响。这笔清晰的“经济账”表明,低碳转型不仅是环境议题,更是具有高度经济理性的战略选择。
我国绿色金融持续领跑全球,碳市场与绿色债券双轮驱动
“不仅气候处于临界点,市场同样处于临界点。全球绿色市场和气候投融资规模总计已经超过了 4 万亿美元,多项指标已经超过传统高碳领域。”2024 年,全球能源转型投资突破 2 万亿美元,绿色和可持续债券发行规模突破万亿美元,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超过 8000 亿欧元。面对国际形势不确定性,中国仍在积极深化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以金融创新助力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在能源转型投资领域,中国已连续 10 年居全球首位,去年占全球总量的 39%,超过美欧总和;绿色信贷余额全球第一、绿色债券发行量全球第二;碳市场覆盖量全球最大,交易量稳步增长。
2035年NDC目标明确:全经济温室气体下降7%–10%
柴麒敏特别提到,习近平主席在今年 9 月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正式宣布中国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到 2035 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 30% 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2020 年的 6 倍以上、力争达到 36 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 240 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他分析称,这一“1+3+3”一揽子指标组合不仅在覆盖范围上从能源活动的二氧化碳扩展至全温室气体,也贯穿经济运行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环节,标志着中国气候治理进入系统化、全域化的新阶段。。
碳金融与绿色创新共筑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柴麒敏指出,以碳定价为核心的金融体系正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全球碳市场已经形成了强制配额市场(CCMs)与自愿抵消市场(VCMs)“双轨并行”的格局,前者是碳市场的“主板”,后者类似“科创板”,鼓励低零负碳技术创新与应用。他透露,核心碳原则(CCP)等国际标准正在推动高质量碳信用形成绿色溢价,绿色资产价值呈现“洼地逆转”趋势。预计中国 2035 年实现的 7%–10% 减排量,相当于减少 10 至 15 亿吨碳排放,即使以现有的碳价来估算,都蕴含了巨大的金融市场潜力。
在制度层面,中国碳市场将覆盖 80% 以上高排放行业,碳价格信号将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预计到 2035 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将成为主流,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有可能是当前全球的 3-4 倍,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和装备制造业较多布局在大湾区,未来增长的空间非常巨大。
在金融体系方面,绿色资金供给规模正在大幅增加,碳减排货币支持工具、企业碳中和债券、碳减排绩效挂钩贷款、碳质押贷款、碳基金、碳回购、碳指数产品等金融创新正在发挥作用。对外投资也是,亚投行(AIIB)气候融资比重已超过60%。监管机构对企业气候信息披露与责任投资要求不断强化,推动金融机构与上市公司披露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风险,实现“投绿”和“自身运营绿色”的并重。
结尾:
“绿色低碳不是额外负担,而是新的增长逻辑。”柴麒敏强调道,通过金融与制度创新,中国完全有能力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同时带动超过 30 万亿元新增投资和数百万绿色就业岗位,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减排协同推进。面对全球治理的十字路口,中国将继续秉持“三个不会”原则——国内行动不放缓、国际合作不减弱、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停歇,坚定不移推动全球绿色转型,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与稳定预期。